资料配图
两年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后瓶颈
昨天,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“金融改革与跨境监管专题会议吹风会”发布会上,央行行长周小川说,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会根据各种外汇条件、国际国内经济条件推进,但两年内应该可以实现。
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意味着不仅商品价格,要素价格、资金价格特别是利率、汇率价格也必须市场化。两年实现利率市场化,明确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。
利率市场化提了多年,还有最后几步才能竞全功。那么,最后的难点和瓶颈何在?
周小川曾说过,利率市场化主要难点有两个。第一,我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,高度重视发展,各地用钱的积极性很高,资金需求量很大,贷款需求很强。(决策者)会考虑存款利率上升后,能不能覆盖贷款风险。如果提高贷款利率,对经济又有影响。第二,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,还存在着“软约束”现象,也就是有一部分贷款实体并没有真正想还款,或求助于行政帮助贷款,或者多贵的钱都敢借。国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,目前问题不那么突出,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,由于地方干部换得比较快,出政绩就离开了,“软约束”就比较突出。
既然一些地方的融资平台,作为负债主体其实不对还债负责,不借白不借,再高也敢借,借了不想还,为什么银行愿意借呢?因为有政府背书。举个例子,长三角某地级市有五家大型融资平台,2012年财务年报上的(合并)短期负债加长期负债1164.2亿元,而市本级可用总财力仅191亿元,融资平台负债是本级可用总财力的6倍。虽然五家融资平台的营业利润总和仅为6.45亿元,但因为获得了18.20亿元的财政补贴(占当年该市总财力的近10%),利润提高到24.42亿元,漂亮了,银企关系继续良好。然而,这种补贴能持续多久?其对教科文卫等民生支出的占用又能持续多久?
如果社会中存在着上述这样的负债主体,即使利率市场化了,也并不能产生多少约束效应,银行也还会继续贷款。它们拿走的额度多了,自然会“挤出”市场化的企业,最后“逆向淘汰”这些本该得到发展的企业。
要两年实现利率市场化,最重要的配套工作是“软约束主体”的改革,这又回到政府职能转变的老问题上。